昨天腳指甲踢到輪胎掀起來,今日擦地板起身撞到頭。
感覺好像報完Data report,不應該那麼雀躍和囂張的,但的確這學期告了一段落,心也安定下來。
佾賢的隊伍萬山下山後,跟他彼此交流帶隊心得,總覺得很有感觸,隊員的狀態畢竟不是我們所能夠掌控的。
自己的金子西稜,是我很開心和滿意的一支隊伍,很高興大家垃圾話從登山口噴到山頂,再噴回營地。
但我說自己的,好像不太好,這是大家一起共創的一支隊伍,雖然有種危機感,但總是平安下莊了。
上山前,謙哥提醒我,他發現預計時間和撤退路線時間估算,搭不起來。我看過之後,想起了當時的安排與解釋。
上山後,也被提醒這邊是有問題的,不過我在想,這也是我的敏銳度下降了。
不知道為什麼被這麼酸的時候,我其實還蠻開心的,可能是人長大了臉皮也厚了,心中開心的是,當我被酸的時候,我很坦然的接受我被酸的原因,能夠以更寬敞的心胸去看待這件事。而我在討論學弟妹因為抱怨背太多,念了他們這是探勘最基本的重量(事實上我也覺得,沒那個本錢背水,就不要敢說自己是走探勘的。),學弟們雖然跟我的意見相左,卻能夠理性的討論並且尊重我的看法,這也令我更尊重他們,所以我是很開心的。
領隊百百種,說真的,怎樣個性的領隊都好,選擇觀念相近,能夠堅守自己認同的安全原則,這樣就好了。
好比我們在選擇我們的另一半(雖然我沒有交過...),彼此相處之間,就是包容和互相尊重。走得長久才是真的,一些短暫的缺陷,又何必拿出來計較呢?能夠彼此包容接納,一起成長,我想這是身為領隊最開心的事了。我們可能真的很難找到與自我心靈、理念、立場以及習慣完全契合的登山夥伴,但藉由不斷的接觸不同的人,可以漸漸的拼湊出自己合得來的隊伍組成。如果一支隊伍裡頭,彼此熟悉,默契到位,那麼發號施令的是誰或許不太重要。我認為的領隊,是一種精神上的象徵,是登山隊伍的召集人。過去在社團體認的為領隊是全隊的把持者,這給了領隊相當大的權力,同時也帶來了壓力和期望。心理素質強大的領隊,能夠將這些壓力轉變為動力,形成正面的進步能量。反之,在初出茅廬的領隊身上,可能因帶隊經驗不足、自信等等因素,也間接導致隊員所感受不到那種由骨子裡散發出來的領隊氣息,而領隊也會因此感到受挫。如此的壓力與期望,是我認為造成領隊培養兩極化的原因。
還記得第一次的塔魔巴,還謹慎安排預備天的可能,當時的戒慎恐懼到現在帶隊前的不疾不徐,真是有趣的變化。
檢視自己上山前,從細節到抓大方向,感覺那種以平常心上山的態度越趨強烈,屏棄了執著和性格,每次的上山都在修掉一些習慣。已經沒有什麼緊張感了,取而代之的是山帶給自己的放鬆和安定,內心其實蠻期待上山再見見這些花草樹木。領隊的節奏與風格,是會深切潛移默化你所帶的人的,雖然撿殘材、燒塑膠還是有領隊帶頭下去做,但既然我不認同,就會要求在我的隊伍裡不要這麼做。一些小細節的規範可能只是領隊的習慣與癖好,但也不難看出領隊的性情,見微知著的小隊員,往往可以更與領隊處得來。身為領隊,在情緒上的控管就是自我要求的第一步,縱使有遭逢巨變、不爽賭爛等等情緒,自我的調適是關鍵,也會影響隊伍的氣氛。當然每個人的處理方式不同,就見仁見智了。要求自己公平對待每一位夥伴,這做得到嗎?現實來說我想是很難的XDD 領隊間的兒女私情,往往都是最棘手的問題(還好自己目前沒有這個困擾 囧)。強度問題,我想身體素質從及格到高評價都大有人在,相信絕大多數領隊不會與自己實力過不去,去帶超過所能掌控範圍的隊伍。領隊自己對自我實力的認知,才是隊伍安全的最重要關鍵之一。我想講的是,身體素質是領隊重要的基礎沒有錯,但是我更看重領隊的路感、領導、心態和危機處理能力,也因此,登山能力絕對不是僅有一個面向,是需要多方面的因子才能夠評斷一個人的登山能力。沒有領隊是完美的,但可以做到的是,不論這個角色在隊伍中是受尊重、唾棄、嘲弄、平凡,只要將隊伍平安帶下山,氣氛好不好就是領隊自己的智慧和造化了,但安全的不靠運氣走下山,才是領隊的首要基本功。
找到最大公約數的領隊比較好?抑或堅持自己原則的領隊較佳?
爬山到現在,我發現(好險現在發現不算太晚)要找到跟自己立場相同的夥伴,就算在佛前求了五百年,也是可遇不可求。領隊間的小劇場和立場衝突,在一個團體裡,我相信在所難免。重點是這帶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?值得好好思考。其實不難發現,衝動與浪漫,是可以並存在一個人身上的。我知道自己是偏感性,也因此需要去補足更多理性的成分,身為一個人的比例不同,自然呈現了多樣的領隊和登山者,這其實是很美麗的。年齡越大,發覺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定,黑白之間不一定存在的是灰,當脫離成就感滿滿的同溫層,身為領隊,應該說身為一個飽受山林洗裡的年輕人,能夠在現實環境中承受偏執的風向與批判的重量嗎?打到這裡,我發覺我扯遠了。
回歸一下
自己獨立帶隊的隊伍,算了一算也7支了,金子西稜是我的第8支。
畢業前,某人問我,你有沒有仔細算過自己的上山天數啊?這個問題我也答不出來XD 最近來認真算一下好了。令我最感到領隊存在的意義的一支隊伍,不是走了多令人稱羨的夢幻路線,不是走了披荊斬棘、刻苦操勞的行程,而是一隻簡單愜意的迎新隊。到現在我還記得,小隊員是第一次登上三角點,在我們眼裡,山上的一切因為殷勤的探訪而顯得平凡,但這樣的光景對於初次擁抱山林懷抱的他們,卻是深刻且雋永的。箭竹柔軟依舊,踏上的人抱持著不同的心來到這裡,而帶領這些人平安的上山、回家,讓我的小隊員們能夠自己去感受山的感覺,這樣也許是最好的。領隊要做到怎樣才算符合自己的期望?每個人不同。看了小隊員最單純的心得,最我來說,這樣子才是比較接近「領隊」最終把大家帶往何處的理想模樣吧。
我們應該要把一起爬山的夥伴,帶往怎樣的地方呢?
留言列表